转自《第一财经》
“HIC,Hospital Information Connectivity"
“你是中国移动的手机号,我是中国联通的,如果移动的电话不能打给联通,那肯定不合适。”对于医联体内信息互联互通状况,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这样向第一财经记者描述道。
医联体内信息互联互通,即在医联体内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实现患者健康数据信息共享,同时做到各级医院诊疗、管理等相关业务的连续,实现医联体内院前、院中、院后诊疗服务与医院管理一体化。
信息互联作为医联体建设的一部分,是医联体提速运转的基石,也是实现“人不下沉、技术下沉”的关键。在当前医联体建设大潮下,医疗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管理和业务融合等问题,医疗机构间信息交互的藩篱仍未被打破。
如何突破信息孤岛,利用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成为医联体提速运转的关键。
医联体提速的催化剂
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检查,凭标准化的检查结果到三甲医院接受诊疗,省掉大医院排队做检查的等候时间,同时检查结果可信赖,是所有患者心中理想的就医场景,也是医联体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联什么”、“如何联”是医联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信息互联互通或成为解决上述问题,推进医联体提速运转的催化剂。
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主要体现在数据联通和服务联通两方面。医院数据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与共享,是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和核心。在此基础上,医联体内诊疗、管理业务也应保持连续性,包括远程医学、医技和用药协同、统一支付、统一预约以及监管决策等。
庄一强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是解决“人不下沉、技术下沉”的核心。通过病患数据和医院管理的联通,信息技术将为患者带来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解决医联体内如何联通医疗资源的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在医联体内实现‘患者不动、标本动、信息动’,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与大医院一样的检验检查服务。”北大医信区域医卫信息系统产品部总经理柳明同样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线上医疗连接同样助力医联体发展。“远程会诊和病例讨论、在线教学、网络转诊、线上交流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实现‘让医疗技术多跑路,患者就医少跑路’。”柳明认为。
尚处起步阶段
“各家医院必须呈现互联,如果只是我的手机信号很好,你的信号不好,那我们也不能通话。”庄一强表示。而目前,医联体内各医院“信号”互联尚处于起步阶段。
福州总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陈大鹏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目前我国三级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医生工作站系统应用,三级医院以下门诊医生工作站和住院医生工作站的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42.82%和51.58%,而县级医院基本还处于第一轮HIS(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投入不同,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4-2015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显示,2012-2014年经济发达地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平均值为630.73万元,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医院为354.12万元,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为350.7万元。
另外,信息孤岛成医联体内信息互通的问题。
从医院端来看,医院早期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主要是自身角度,信息系统围绕本机构的临床业务驱动建设,基本没有和外部实现横向和纵向的联通。
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邢立萍解释,当前医院信息系统多基于自身业务需求而产生,医院信息系统缺少通用性。
而市场端,医院信息系统生产厂家众多,标准不一,市场处于“比较散”的状态。
对此,柳明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 “由于各家业务系统实施时间、采用标准不一,软件厂商、系统技术架构、格式数据不同,随着业务复杂性和交互性的日益增加,异构系统的标准化接入问题成为信息互联互通的最大阻碍。”
据了解,当前国内医院信息系统生产厂商约有340家,市场分散明显。中金证券研报显示,2012年前九大软件商占据医疗信息化市场62.5%的市场份额,而2014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50.8%。
如何打破藩篱
尽管不尽成熟,当前医联体间信息互联互通仍有不少尝试。
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典型代表,在医联体内,五家医院、十二个中心和一家科研院所等机构实现全区医疗卫生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柳明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罗湖医院集团信息互联采取了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与医院信息平台两级平台一体化模式建立,通过集团内健康信息共享,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在罗湖医院集团内,共享信息包括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患者在各家机构就诊的电子病历信息。”柳明称。
除了健康档案信息的互相流通,远程会诊平台也是医联体信息互通的补充方式。2016年8月,福州总医院就与19家二级以上医院在医联体内构建信息平台。“通过云影像中心,福州总医院的医生可以直接调阅基层医院的影像信息,并进行实时诊断,实现了专家优质资源的实时共享。”陈大鹏介绍。
上述案例是医联体信息联通的有效尝试,然而,要真正打破医联体间的信息藩篱,还解决几个统一问题。
陈大鹏认为,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关键是制定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同时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并实现管理和业务层面的融合。
“确保各种信息流在不同层级和部门间顺利流动,同时以统一的标准、数据存储、接口打破成员间的信息孤岛,支撑成员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另外,紧密型医联体要打破传统医疗体制壁垒,松散型医联体也必须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合理分工。”陈大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